李江:深圳自主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编者按: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李江从强化城市创新特色、服务湾区创新需求,积极推进区域协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向,分享深圳自主创新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区域创新提出了思考。
1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源头交叉的科学创新和技术交叉的产业创新齐头并进,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或者产业变革。现在提到的生物医疗、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都是多种行业交叉在一起。产业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产业分类,交叉和融合是两个关键词。
- 交叉领域爆炸式发展 -
图源:城PLUS根据讲者PPT重新绘制
| 创新全球化的机遇与贸易保护技术壁垒的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产业全球化,产业全球化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制造业全球化。主要特征是要素成本驱动全球制造业转移,产业内部分工的全球化形成OEM、外包等合作方式,新兴国家和地区通过技术创新与学习崛起;二是服务业全球化。这个阶段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服务方面的重要力量,服务业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新兴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服务业转型;三是创新全球化。今天许多城市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阶段,知识和技术成为产品,创新资源加速在全球布局,知识和人才在全球加速流动,风险投资成为推动创新全球化的力量。
- 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
图源:讲者PPT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及美国、日本等纷纷提出了要“再制造业化”,美国提出了加速先进制造业的再布局,德国提出了工业4.0,日本提出了重振制造业,英国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行动计划等等。
图源:城PLUS根据讲者PPT重新绘制
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断地将制造业引入到本国。另一方面,伴随中国创新能级提升,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科技产业创新的技术封锁日益增强,“中兴事件”折射出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缺失的短板,“缺芯少魂”问题严重。“华为事件”则凸显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高科技战略意图的警惕与遏制,为中国及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这几年我国在一些城市批准自主城市示范区,对于引领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的空间载体作用。
2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华民族的奋斗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回顾国家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2020年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金融创新、成果转化激励……创新政策统筹协调等”一系列重点策略。2016年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以1%的土地面积、5%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0%的GDP及25%的出口,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在世界一流湾区中,在人口、面积、经济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似乎比旧金山湾区多一点,但以人均GDP和地均GDP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三大湾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图源:城PLUS根据讲者PPT重新绘制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特征
| 湾区科技创新重点指标
比较湾区科技创新重点指标,也可以看到一定差距。
图源:讲者PPT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9+2”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以三产占比60%以上、40%-60%、40%以下分成三个梯队,基本上呈圈层式向外递推的格局:第一圈层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澳门总量相对来说小一些,核心围绕着广深港走廊;第二圈层是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第三产业在40%-60%之间,呈二三产并重的趋势;第三圈层是肇庆、佛山、惠州。
珠江东西两岸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产业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东软西硬、东轻西重”的大格局。珠江东岸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带(从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占比高),珠江西岸形成了装备制造业走廊(石化工业、海空装备、船舶制造、石化、钢铁等一些重型工业、基础性产业布局较多)。有学者曾说“东莞和深圳是世界IT产业走廊,如果这条走廊打个喷嚏,整个世界的电子信息产业都会感冒”。
-湾区城市产业结构特征及重点产业集群-
图源:讲者PPT
| 湾区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8年,深圳率先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2014年,批复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批复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了“1+8”的格局。深圳过去66个片区,面积约394平方公里,整个城市都作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66个片区基本上把深圳比较好的产业园区、产业片区都包括在内。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有10个核心的创新载体,还有37个创新节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的科技创新这个走廊上布局最为密集。
重大科学装置: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一些重大的科学装置或者基础性研究,比如散裂中子源、超算中心、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等,是国家的重大科技工程。
图源:城PLUS根据讲者PPT重新绘制
1 深圳创新发展历程
深圳的创新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的“跟跑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基本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产业。到了90年代初期,特别是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的力度更大,产业开始逐渐转型。到了1995年政府的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信号,199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应运而生,1997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9+2,在全市划定了9个高新技术产业带。政策上1995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4年,几乎每年政府的一号文件都是以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或者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关,在这些文件的引导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非常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受到影响,而深圳在这一年经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甚至是逆市飘红;
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5年“跟跑与并跑秉性阶段”。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得到更进一步发展。深圳的一些科学技术、产业创新已经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些已经和世界的先进技术基本上达到并行阶段;
第三阶段是2016年起进入了“并跑、领跑并行阶段”。到了“十三五”期间,对于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空间布局等进一步加强,在互联网、电子信息、移动通讯等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
图源:image.baidu.com
2 深圳创新的现状基础
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增速位居第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GDP比重日益提升。
科技、产业创新实力全国领先: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三,PCT国际专利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1230家,占湾区比例超过40%,占全国比重约9%。
-国家高科技企业分布密度-
图源:讲者PPT
3 深圳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具备良好的创新发展基础,有1500余家创新的平台载体,有明确的创新载体发展导向。
四区联动,建设产城融合的创新空间: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划定不同产业分区(创新的城区、创新的园区、创新的校区、创新的社区),赋予差异化创新职能。促进四区高效互动,发挥创新叠加优势。
图源:城PLUS根据讲者PPT重新绘制
规划先行,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空间:除了对区域空间的引导之外,新一版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一核引领、五主带动、三区融合”的创新空间格局。“一核”是把两个自贸区、南山高新区、战略新兴园区和大学城圈在一起,成为整个城市创新的核心区域。在原特区以外,东西分为五个主要的中心区分别是空港新城、光明高新区、坂雪岗科技城、宝龙科技城、坪山高新区;政府主导重点打造17个创新发展区,为保证产业有足够空间,2016年开始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2017年这个文件作为一个政策在社会上对于制造业空间的保留和制造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保障,有了制造业空间,创新也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以人为本,培育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深圳的短板是源头创新不足,和其他城市相比高等院校非常少,深圳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以来大力引进高等院校,除了北大、清华的深圳研究生院,还有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目的在于提高源头创新,提高深圳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
-加大大学校园建设,全力补足原始创新短板-
图源:讲者PPT
深圳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是有了人才、有了技术、有了工业厂房就可以创新。还要有优越的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扶持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放创新,打造优越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1 强化城市创新特色,服务湾区创新需求
深圳在湾区创新方面做的还可以,一方面继续向前跑,另一方面还要提供一些服务。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一是服务型,主要是为周边地区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二是国际化,顺应国际趋势,吸引国际人才开展国际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节点,深圳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面就是一个大的节点。三是链接性,主要是链接国际国内,成为国际科技创新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同时也成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出去的出发地。
2 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共铸湾区创新共同体
深圳+广州:加强与广州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以深圳创新生态优势支持广州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广州加强合作。
深圳+香港:支持香港创新发展和向产业链下游出发的战略思路调整。以香港基础科学创新+深圳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探索深港共同研发+湾区外围地区生产等创新合作模式。支持香港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支持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跨境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
深圳+湾区其他城市:在产业链条上下游方面可以寻求一些合作,加强深圳科技金融产业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扶持。通过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方式,推进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利用莞、惠、江等地区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促进深圳产业发展。
图源:www.hkcd.com
3 加强重点平台建设,为湾区合作创新提供先行先试范本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在建设,也许今后香港的很多制度优势可以和深圳嫁接,在现代服务业当中发挥一些作用。河套地区,现在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已经研究规划了十多年,开发之后一定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新的增长极。
4 推进“3+2”地区深入合作,为湾区东翼腾飞奠定基础
培育新兴增长极和重点功能区,深入推进深圳与松山湖、银瓶新区、惠阳经开区等东莞、惠州两市重点功能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引导大鹏半岛与大亚湾加强海洋合作。加快推动道路交通的互联互通,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使这些地区形成半小时或一小时生活圈,拉近时空距离合作会更加密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深圳和东莞、惠州的临深地区共建跨行政边界的“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注:城PLUS根据李江先生2019年1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中的演讲整理,未经讲者审阅。文章内容是讲者个人观点。
. . .
近期阅读:
讲者 | 李江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